闯红灯、追逐竞速 “暴骑”健身横冲直撞该管了
而既然不是依《勞基法》各條解除契約的,自然也就沒有相應的資遣費。
調查3年 泰國於2017年通知美國,這兩塊千年門楣是被盜的。泰國官方在2017年5月聯繫美國,並在一個月後組成正式的返還委員會,成員包括身為考古學家的塔農薩克。
尤其是1965到1966年這段期間,很多泰國文物都失蹤了。第二件門楣也在博物館的線上紀錄裡。兩件都來自在1930年代中葉註冊為國家古蹟的寺廟遺址,換言之,它們都是受保護的財產。」砂岩門楣曾經是泰國東北部兩個宗教聖地建築結構的一部分。」據《曼谷郵報》報導,門楣可能是來自沙繳府的普拉薩考隆歷史保護區(Prasat Khao Lon historical sanctuary),以及武里南府的巴沙農洪(Prasat Nong Hong)。
據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報導,探員查出兩件文物是非法進口,根據聯邦法律應沒收處分。古高棉王國的首都位於現今柬埔寨。因為他們提出來的批評,終究是涉及個人品味的不同文體。
因此,雖然我對雷洛提烏斯(Claas Relotius)有些不滿,但我無法理解那些來自阿里、舒馬赫及其他許多人的批評。排斥或偏好某一種文體都具有正當性,但並不等同於宣告:與其看紀錄片,我更喜歡看每日新聞播報。舉例而言,如果世界上真的有會飛的大耳象,兒童族群還是會一樣喜愛《小飛象》的故事。其他剛接觸某個議題,需要先釐清方向的讀者,則期待讀到內容更輕鬆、更感性的入門文章。
記者前輩基施了解到,自己為文都無法精確地維持真相。好處在於在理想的情況下,報導文學可以引起讀者對某個議題的興趣,帶給讀者快速了解陌生領域的機會,並激發情緒感受,引起同情心。
一如上個章節提到的,我可以承認某些撰寫這種體裁的代表人物可能有問題,有些同業的立場也讓我感到不安,而且我確定我指的並非政治上的立場。比如,在某個特定領域,已經掌握許多資訊的讀者可以讀到與自己的專業領域相關、敘事又平穩的長篇報導。如果記者不在現場,他就要想辦法得到相關資訊,並在文中將原委交代清楚,一點也不複雜。《希特勒日記》的問題出在對真相的查核上。
有些記者堅信,自己的寫法才是更好的。不可否認的是這是一種可以有效傳遞資訊的方法。回到先前的提問:報導的寫作形式是否比其他文體更容易發生造假情事?事實上,當我們回顧過去在新聞界發生的幾次重大造假醜聞,就可以發現這個問題的答案明顯是:非也。對於作者來說,很少有比錯失版稅更能刺激他的事了。
一九八九年遭到《新共和》雜誌解雇,其後成為作家的葛拉斯,造假的內容則是幾篇帶有明確敘事元素的報導。話雖沒錯,但這句話套用在講煞車碟盤、現金或親子鑑定也都適用啊。
大約十萬年前,人類開始使用語言,然而直到約三千五百年前,隨著文字的出現,人類流傳的傳說、傳奇、神話和童話才得以被記錄下來。這些人覺得自己是藝術家、自認為是新聞作家,遊走於新聞與文學的邊界地帶,自覺既像記者一樣嚴謹,又可以像文學家一樣雄辯滔滔,而新聞獎中最受到重視的獎項是報導獎這一點,又支持了這種觀點。
對此,我的看法幾年來始終如一:那些自視為文人或自認比經濟專業記者還厲害的記者,以及某些長年不離開辦公室卻自稱記者的副刊作家,都是我厭惡的對象,因為這些人筆下的世界都可能是扭曲的。想像力的活動空間只有事實和事實之間的狹小過道,而且想像力的動靜必須和事實維持一致的節奏。然而,以上提到的一切都不代表報導文學是處理新聞的理想方式,因為它與人的距離如此接近。所以到現在,我們的大腦仍然容易被故事所吸引。但是,可加以利用的資訊密度,原則上微乎其微,這是其中一個缺點。另一些則是專門解鎖複雜脈絡的記者,因為多數重要事件的背景關係都很複雜、枯燥而無味。
說實話,我覺得這類論戰很無聊,報導文學這種體裁不會消失,因為讀者喜歡,而且許多撰稿人也樂於此道。瑞士記者庫默杜撰了採訪內容,《紐約時報》的布萊爾則是在新聞稿中出現不實內容。
不知何時開始,新聞界掀起了一波「美文作家」和「新聞小卒」的風潮。據傳,基施曾宣稱他寫報導不用想像力,因為他只是寫下發生的事情。
傳播學上(以及每個稱得上有才華的記者)建議,依主題和目標族群來決定該怎麼做。畢竟微軟的簡報軟體(Microsoft PowerPoint)出現至今也才約三十年。
在我看來,雷洛提烏斯造假醜聞後對於報導文學的討論,主要目的在處理一些業內的沉疴舊帳,這部分關於記者和反對者之間的爭辯,我在上一個章節已經談過不過生產活動所產生的成本,並非都通過巿場,有些成本超出巿場,分散於社會人群之間和自然環境之中,無人支付代價,產生經濟學中的「外部不經濟」(external diseconomies),以致巿場價格不能反映產品的真實成本,導致資源的過度使用。只有將「仁」放在利的前面,我們追求利益的活動,才會避免造成對他人、社會、和環境的傷害,為社會創造淨增加的經濟價值。在一個以自利(self-interest)為驅動力的社會中,追求自利會不會導致對他人的傷害,以致破壞社會和諧,阻礙經濟成長?十八世紀蘇格蘭哲學家也是經濟學的鼻祖亞當・史密斯認為不會。
」面臨當前社會的、經濟的與環境的危機,世界欲達到社會和諧與可持續的發展,只有從孔子的思想中尋求良方。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《孔子新傳:尋找世界發展的新模式》,天下文化出版 作者:孫震 momo網路書店 Readmoo讀墨電子書 緊密依存自然界的人類 正因功利導向的社會誘因制度 面臨資源與生態環境的嚴峻挑戰 前台大校長孫震最新力作 透過經濟學家視角 梳理孔子生平 剖析儒家思想核心 為世界發展的下一步 擘劃嶄新模式 面對二十一世紀,人類要生存下去,就要回到二十五個世紀以前,去汲取孔子的智慧。
現代成長時代所需要的基本改變是改變價值觀,將倫理價值放在經濟價值的前面,「仁」放在利的前面。(三)、資源耗竭,環境汙染,物種滅絕,地球暖化,氣候異常,生態系統失序,人類面臨生存危機。
這是現代西方文化和我國傳統文化的根本差異,也是當前世界一切災難的開始。我們膨脹自我,不思節制,終將造成各種自然、經濟與社會的災害,反過來傷害我們自己,使現代成長難以持續。
利他之心讓我們關心他人的利益,因而產生公平的美德(the virtue of justice)和仁慈的美德(the virtue of benevolence)。最重要的問題是(一)、所得與財富分配不均。第二,從倫理的觀點看,史密斯認為人性有利己的成分,也有利他的成分。物質財富增加,物慾膨脹,個人對權利和自由的要求擴大。
目前各國人均所得的高低,大致反映其進入現代成長時代的先後。第一,從巿場的觀點看,在交易的過程中,交易雙方各自爭取自己的利益,巿場機制會決定公平的價格,讓買賣雙方都得到滿意的結果。
公平接近孔子的「義」,仁慈接近孔子的「仁」。文:孫震 孔子思想在二十一世紀 十八世紀後半開始的工業革命,在資本主義誘因和科技研發的支持下,使技術進步取得連續不斷的性質,帶領世界經濟從傳統停滯時代(traditional stagnation epoch)進入現代成長時代(modern growth epoch)。
社會追求的目的從社會和諧轉向經濟成長,人民追求所得與財富的努力受到鼓勵,反映在社會的價值觀方面,就是重視經濟價值勝於倫理價值。一九八七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(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)將「可持續之發展」(sustainable development)定義為「滿足當代生活所需的經濟成長,不減少未來世代滿足他們生活所需要的能力。